马连道茶马街「马帮钟声敲响同范街路探寻中国北方茶马古道」
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文化遗产。说起茶马古道,人们会想到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甘肃西北部还有一条古老而漫长的商路。它记录了千百年的动荡岁月,标记了风雨无阻的足迹,见证了西行的阵阵马蹄声。
半刻千年记忆
在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甘肃省康县王官镇发现了一块刻有“茶马商通蕃街路”字样的明代茶苑半碑刻,其中清楚地记录了康县茶马道的存在,也是目前能够证实茶马道存在的文物。据专家考证,北茶马古道从四川进入甘肃,最远到达青海、西藏。据记载,康县的茶马古道始于汉唐,盛于明清。是内陆茶叶西行换马的要道。
2016年初,康县“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博览馆正式开馆。策展人杨青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2013年康县茶马古道被列入国家文物部门“十二五”规划后,“茶马古道北段”多处文物得到修复和保护。同时,在一年多的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向当地民众征集了数百件与马帮文化相关的器物,如茶壶、铃铛、马镫、马鞍等。据了解,目前康县有30多个历史集镇和古民居,还有7座在中国北方保存较为完整、较为罕见的廊桥,其中部分已经修复。
在群山和河流的环绕下,古老的贸易路线沿着青山盘旋而上。道路上草木丛生,山路险峻。漫步中,似乎还能听到风中商队的铃声,诉说着那个古老文化的故事。
范洁路被打破,重新开放。
龙南县位于秦岭南麓,巴山北麓,嘉陵江上游。它位于陕甘川交界的三角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大陆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这里气候温暖,山深树多。正是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其自先秦以来就是氐、羌等少数民族聚集的“番”地。
春秋时期,居住在康县的氐、秦、羌人“相互杂交”,发展了农牧业。随着农牧产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将多余的粮食、牲畜、药材、漆器、蜂蜜等运往周边地区进行交易,换取四川、湖北的盐、茶、铁等物品。于是,祖先们跋山涉水,赶着骡马开辟了许多商路,成为康县古骆驼路最早的开拓者。“马帮文化”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走在茶马古道上的,是千千万万勤劳的步兵、大篷车、背包客。直到上世纪下半叶,他们仍行走在高山深谷中蜿蜒的古道上。"直到现在,康县白云山上的寺庙还偶尔用大篷车运货."杨青军说。
北宋灭亡后,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切断了古沱道的通衢,促进了西南茶马古道的形成,使西南茶马古道在今天更加有名。
到了明代,西北茶马古道又疏通了,因为古代驮道密布,方便。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那都是最省时省力的“同饭街路”。古茶路第一碑的发现地康县王官,,是茶叶贸易北上周琴,西进西藏的便捷通道。
古道形态多样,景色自然优美。蜿蜒的山路被岩石雕刻成不规则的台阶,横跨康波河的道路
“茶马古道不仅是西部各族交通贸易的专用道路,也是西北、西南各族人民与中原汉族迁徙、交流、民族融合的通道。”杨青军介绍,茶马互市不仅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还刺激了茶马古道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为商业城镇的诞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这样的贸易通道使茶马古道成为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走廊,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宝库。
龙南县保留和积淀了大量原生态的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和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茶马古道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有康县“木笼歌”、斗平唢呐、梅园傩舞、小盆煮的罐装茶、独特的“女嫁男”婚俗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佛教、基督教和道教的信徒通过茶马古道来来往往,使其成为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播和精神交流的载体。茶马古道周围有不少寺庙,如康县的白云寺、县的积善寺和迭部县的岱崮寺。
毛鑫岩茶香四溢。
如今,康县虽然没有了往来穿梭的商队,没有了回荡在山谷森林中的清脆的钟声,也没有成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城”,却以其惊人的生命力焕发着新的光彩。
走进阳坝景区,山涧泉水流淌,古树林立,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幽梦谷、海棠谷、洪都谷、天鹅湖等景点各有特色。“我呼吸的空气像绿色。”一位同行的朋友感叹。
茶道古道之地,必有茶香四溢。在中国四大茶区中,康县茶区是内陆茶区中海拔最高、最北的边缘茶区,具有生产优质茶叶的独特自然环境。康县南部阳坝镇的梅园沟和龙神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湿润,所产茶叶品质优良,口感纯正。
“我就是喜欢喝家乡的茶,毛尖茶,翠竹茶之类的。”在京工作的康县人张玲说:“老家的茶园一眼望不到头,感觉很清新。”
“我仍然听到商队从山里走来”。茶马古道作为两千年智慧的结晶,凝聚了陇南康县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文化底蕴,为这片青山绿水增添了历史积淀之美和蓬勃生机。从商贸流通古道到如今的陇南新城,这片注定不平凡的土地将会更加熠熠生辉。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