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品种的种性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茶文化与茶树品种的分化」
清明过后,春茶方胜,这是收集新茶的好时候。捧着一杯刚泡好的香茶,品着香茶,是一种享受。历史上的古人并不像我们这样喝茶。人们是如何享受的呢?让我们一步步走进古代茶文化的世界。
据说在古代,神农尝百草的时候是品茶的。他发现这种小小的绿叶其实是一种良药,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他在《神农本草》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之。”这里的茶是茶。为什么这么说?有云:“陵中茶者,所谓谷中绿茶。”这里的茶陵就是今天湖南的茶陵,以产茶闻名。
在神农氏的带领下,先秦时期的人们把茶直接放进嘴里咀嚼,以此来缓解一天的疲劳。这是喝茶的第一种形式。在春秋时期,人们从茶树上摘下树枝和嫩芽,用水煮。煮沸后,喝光茶汤。这种喝茶的方法被称为“粥茶法”。华阳在《衡州图经》中写道:“自晋宋以来,吴人采摘其叶,煮之为粥。”所谓粥茶法,就是像煮菜叶一样把茶叶煮成菜汤。这种茶“蔬菜汤”味苦,故称“苦茶”。
到了西汉,人民生活稍微好了一点。茶太苦了,让人喝不惯。他们在泡茶时,加入“葱、姜、枣、桔皮、山茱萸和薄荷”来泡茶。依靠这些调味品的气味和辛辣的调味品来掩盖茶本身的苦味,但本质上,它仍然只是一个加了调料的蔬菜汤。这种喝茶方式和今天的“滚茶”颇为相似。擂茶主要流传在益阳的安化、桃江、常德等地。始于汉代,盛于明清。茶通常由大米、花生、芝麻,以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滚碗捣成糊状,用开水冲干净拌匀,加入炒饭,又香又好吃。
到了晋代,人们不再把整片茶叶煮开,而是磨成粉末。晋代品茶大神杜宇在《膳夫经手录》中写下了一句绝美的句子:“只不过这是个开始,沫飘神州,美如雪,宛若春来。”这部赋非常优秀,也是我国茶史上第一部完整记录茶叶从种植到品尝全过程的作品。从此,饮茶逐渐进入上流社会。
到了唐代,用茶粉煮茶的习俗早已流传开来。这种饮茶方法被称为“末茶法”。从此,喝茶告别了“粥茶法”的时代。而“端茶法”一路走到扶桑,到了日本后,被视为珍宝,一路发扬光大,称为“抹茶”。没错,你吃的抹茶冰淇淋、抹茶奶茶、抹茶奶茶都是这么来的。
陆羽,唐代茶圣,《荈赋》中有云:“最后一个细如米粒。”他还说,“绿粉苍尘不是终点”。此时的茶粉虽然很细,但还没有达到细粉的状态。在《茶经》中,他还提到了一种流行的“炒茶法”。即在热风炉上烧开茶壶中的水,水微沸后,将研磨好的茶粉放入壶芯中,然后用特殊的竹子搅拌,待茶沫溢出,将茶汁倒入茶碗中饮用。在炒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盐调味。用这种炒茶方法,舀出来的第一碗茶汤最好,叫“意味深长”。之后依次递减。第四碗或者第五碗之后,如果不是特别渴,就不值得喝了。
唐代,人们还用茶叶制作茶饼。茶饼的制作方法相当复杂:分为采摘、蒸、捣、拍、烤、穿、封七道工序。春天的清晨需要阳光明媚,在太阳升起,露水变干之前,“采摘”茶叶,放入一个特殊的甑中“蒸”它们。将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拍”成饼,“烤”干。最后把茶饼“穿”起来,“封”起来存放。唐代制作茶饼时,必须使用相应的模具,称为“规承”。量规由铁制成,其形状为圆形或方形。“成”,又叫“泰”,一般是用石头做的。
到了唐朝晚期,一种更新颖的喝茶方法被发明出来。在这种方法中,茶粉放在茶杯中,水在茶瓶中煮沸。水烧开后,拿着茶瓶注入茶杯冲泡。所以叫“点茶”。这种方法最早见于晚唐苏葵的《茶经》。所谓《十六汤品》就是把茶叶的烹饪方法分为十六种。开水的沸腾程度可以分为三种,注水的急迫程度也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具可以分为五种,就连烧水用的柴火燃料也可以分为五种。一共有16种汤,都是点茶的方式。
点茶法特别注重点汤的手法,强调水流流畅,水量适中,注水时落点准确。在点茶的过程中,需要用特定的工具不断地吹。为了产生丰富的悬浮泡沫,使其像细雪一样覆盖在茶叶表面并持续很长时间,有点像卡布奇诺。做高价值的茶汤,需要更精细的茶粉。在苏东坡的笔下,细碎的茶粉被称为“飞雪轻”“沙沙尘”。用精致的茶粉制成的茶饼被称为“茶球”。其中最著名的是福建建安凤凰山出产的“北苑茶”。北苑茶制作的茶球分为“龙珠”和“凤珠”,供北宋皇室和高官享用。
在仁宗时代,蔡襄制作的“小龙团”价值二两黄金,相当于今天的6000元左右。关于点茶,不可能看完一本书。这里我将挑选两个来谈谈:我们知道伟大的艺术家宋徽宗赵霁,也就是中国的路易十四,一手缔造了“骨瘦如柴”和“靖康之耻”。他也是喝茶高手。
《十六汤品》中,他提出了“甜、甜、重、滑”四个字,以他们的个人喜好作为喝茶的国家标准。谁问包子的标准?打出去!宋徽宗认为,纯白是茶的最佳颜色,“茶的颜色是绿色和黑暗的,如果奶油没有用完”。也就是说,他让茶叶整天在茶坊里磨,直到糊状物均匀细腻,这样,茶本身的所有汁液都被挤出来了,茶叶中的苦味几乎没有了。
在制作茶球时,要加入淀粉和香料,甚至在较高档的茶球中加入龙涎香。这种香甜的奶茶汤与我们今天喝的茶有很大的不同。点茶的过程更加琐碎和严谨:准备好茶粉,烧好热水后,小火预热茶杯。以防止注入的沸水在冷茶杯中冷却。用一个叫做“茶则”的长柄勺子从茶壶里舀出1.7美分的茶粉。然后用茶匙从茶则刮进茶杯。然后在茶杯中加入一些水,将茶粉混合均匀,这就是所谓的“调糊”。
然后用茶叶瓶向内注水,水温一定要适中。因为如果冷了,茶粉就会飘起来;如果是热的,茶粉又会沉下去。注水的同时,需要用“茶篮”刷洗。“茶篮”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茶具。它的外观类似于打蛋器。吹的动作也很有讲究。要逐渐发力,用手腕的力量旋转茶篮,来回吹。这是宋徽宗《大观茶论》说的:“不用力剁的话,一定要先把茶膏搅开,逐渐加一周一划,双手轻轻一拧,手指绕手腕一拧,上下才能搅得彻底,像面酵一样。”
我们来做个鸡蛋,感受一下。北宋时,点茶发展为“斗茶”。“斗茶”,又称斗茶、斗茶。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是古代优雅人士的一种优雅玩法。具体来说就是两个人互相点茶,比拼茶艺优劣。斗茶的竞争也很有学问:只有当茶粉极细,糊状物混合均匀,温度适中,水温准确,水和茶粉的比例刚刚好,预热的时候时机也很到位。冲的时候水流紧凑连续,吹的时候动作熟练连贯,最后点的茶,可以呈现一种完美的悬浮状态。
如果成型的汤花均匀细腻,就可以紧紧咬合,长时间粘在一起。这种最佳效果叫做“咬”。如果你咬不动汤花,它就会迅速扩散开来。汤与灯相遇的地方,会露出黄褐色的水线,称为“水痕”。比赛最后的赢家是迟早要看到水印出现的。水印出现的越晚,胜者为王。任何一步做得不到位,都很有可能在“茶战”中落败。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提倡节俭,否定奢侈的“点茶”。他亲自下诏“不做龙珠,而萌茶前进。”所谓芽茶,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散茶。从此,饮茶进入“散茶法”时期,延续至今。直接用壶或灯冲泡散茶,已经成为饮茶的主流形式。喝茶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用茶简单方便。饮茶方式简化,人们只好转而追求茶叶和茶具本身的高档程度。
把茶叶的分类也写下来,以后可以作为资料保存。
绿茶:
最受欢迎的是绿茶。绿茶不仅仅是用来喝的,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引申义,成为一个否定词。大概唯一有相同经历的词就是“白莲花”。真正的绿茶,本来就有白毛。但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后,大部分白毛脱落,再经过浸泡,就成了鲜绿茶。绿茶分为炒青、蒸青、烘青、晒青四种不同的工艺。
炒绿茶是中国最常见的制茶工艺。根据茶叶形状的不同,可分为长炒绿茶、扁炒绿茶、圆炒绿茶三种。制作时,将新鲜茶叶在120摄氏度左右的大铁锅中来回翻炒,使水分完全流失,茶身变软,从而做出不同的形状。因为绿茶在制作的时候没有经过发酵,所有的成分都保存的很好。其中茶多酚和咖啡因能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能保留一半左右,维生素损失较少。由此可见,绿茶的特点是“汤色清亮,叶色青绿,口味趋同性强”。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的天然物质具有抗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的特殊功效,高于其他种类的茶。
有太多著名的绿茶,但最著名的绿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等。西湖龙井是中国绿茶的代表,产于杭州西湖周围,是古代著名的贡茶。西龙的特点是叶片扁平,呈翠褐色,散发出嫩草或豆类的香味和甜味。清明节前后以一芯一叶的形式采摘的最好的西龙,被视为绿茶中最优质的产品。
黄山毛峰产于著名景点黄山,是安徽绿茶的代表。毛峰是一种烘焙的绿茶,有黄色和白色的毛。它的褐色常伴有透明的金黄色,散发出栗子的香气。在各种毛峰中,一芯二叶采摘的精品,称为“雀舌”。
碧螺春与西湖龙井同名的炒绿茶,产于苏州东山、西山。但形状明显与西龙不同,呈现出一种像盘壳一样的可爱螺旋。碧螺春也是古代著名的贡茶。
黄茶:
黄茶大概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它是一种与绿茶非常相似的茶叶,只是在加工工艺上增加了一个焖制和变黄的过程。通过蒸煮的方法,茶叶中的多酚和叶绿素被部分氧化。制作黄茶的主要过程叫做闷黄。杀青、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叠放后用湿布覆盖。等待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后,茶坯会在水热作用下产生非酶自动氧化,形成亮黄色。根据黄茶的种类不同,变黄的顺序也不同,可分为湿胚变黄和干胚变黄。
黄茶泡好后,呈现出黄汤黄叶。最好的黄茶,每一片黄叶立于杯中,“似刀光剑影”。根据鲜叶的嫩度和芽叶的大小,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著名的黄茶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四川的孟定黄芽,安徽的霍山黄芽。除了茶叶产地不同,它们的差异也各有特点:如霍山黄芽是炒、晒、摊、摊的结合体,称为干胚闷黄,含水量少,变化时间长;顶黄芽卷后闷黄,属于湿胚闷黄。它水分多,变化快。君山银针在炒干过程中交替闷黄。
白茶:
白茶是采摘后的一种茶叶,只经过晒干或文火加工,没有杀青或揉捻的过程。由于没有杀青和揉捻,茶叶表面的白毛得以完整保留,色泽银白色,仿佛披上了一层薄雪,故名白茶。白茶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大观茶论》第七事:“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可见唐代的长溪县(今福建福鼎)已成功培育出“白茶”品种。
白茶是一种轻度发酵茶,发酵度仅略高于绿茶。晒干是白茶的一个主要工序。因为不沾烟火,白茶能保持原有的清香味道。摊薄在竹匾上的茶叶逐渐枯萎,也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是所有茶叶中最天然的。著名的白茶都来自闽东北,包括白毫银针、白牡丹、工美等。著名的“安吉白茶”其实是绿茶的一种,虽然叫白茶。
乌龙茶:
虽然名字和绿茶差不多,但乌龙茶不是绿茶。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乌龙茶。是的,乌龙茶就是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据宋代《茶经》记载,乌龙茶的前身是北宋著名的北苑茶。北园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当时在福建监制贡茶的著名书法家蔡襄对北园茶情有独钟。他在1051年写的《食货志》一书中提到“茶的味道主要是甜滑的,但不断的巴基所产生的产品”。
北宋后期,北园茶已经发展出一种半发酵的制作方法:茶叶鲜叶半天后要叠放在竹篓里。等到茶叶在筐里晃,蒸到晚上才能开始。当时有饮茶者发现,经过超贮后,芽叶被酶氧化的部分变成紫色或褐色,冲泡出来的茶汤口感独特,饮后齿颊留香,回味甘甜清新。他们保留了这个配方,于是乌龙茶诞生了。
说到最有名的乌龙茶,自然是铁观音了。铁观音原产于泉州市安溪县西平镇,发现于1723年至1735年。铁观音不仅是茶的名称,也是茶的品种名称。乾隆皇帝给它取名“铁观音”,是因为它长得像观音,脸重如铁。除了铁观音,武夷山出产的“大红袍”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乌龙茶。它的母树产于福建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崖上。因为母树数量少(只剩6棵)。每年都会根据降雨量、产量等因素限量采摘,所以即使是最好的年份,大红袍的茶叶产量也只有几百克。所以大红袍才这么贵。那么一般市场上卖的“大红袍”大多只是一个名字。
红茶:
红茶是风靡全球的名茶,也是一种全发酵茶。红茶的制作步骤分为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五个步骤,比绿茶多一道发酵工序。在发酵过程中,茶叶在空气中被氧化,其中茶多酚和单宁被还原,产生茶黄素和茶红素等新的成分。还产生许多芳香物质,如醇、醛、酮和酯。
所以红茶的茶叶是黑色的,或者说黑色的叶子夹杂着橙黄色的芽。茶叶深红色,清香,比绿茶更香。至于红茶的口感,因为苦味少,所以更甜更醇。也更容易被外国人接受。除了这个原因,不像绿茶会随着时间而失去味道,红茶的味道可以保存很久,所以可以适应长途运输。这也是红茶能够广泛传播到西半球的重要原因。
按照制作工艺,红茶可分为人种红茶、功夫红茶和红碎茶。其中人种分为正山人种和外山人种,区别在于是否产自武夷山桐木关。正山人种(也叫拉普山人种)是非古红茶的一种,据说所有的红茶都起源于此。现在很红的金俊美,就是正山族的一种。
祁门红茶和滇红是功夫红茶的代表。剁碎红茶就是所谓的红碎茶。比如国内外超市随处可见的“立顿”红茶,就是一种红色的碎茶。与来自中国的其他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干茶叶亩产量-干茶叶亩产量多少斤
2025-06-28 02:27:51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干茶叶亩产量和干茶叶亩产量多少斤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
冻顶乌龙茶的简单冲泡方法_茶叶的冲泡方法
2025-05-19 14:10:16大家好,关于冻顶乌龙茶的简单冲泡方法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
探寻寿宁茶叶秋季韵味:采摘与品鉴之道
2025-07-06 03:24:58在福建省这片茶叶的沃土上,寿宁茶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茶客的目光。本文将围绕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