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喝茶用什么器具(宋代主要饮茶方式)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宋代主要饮茶方式的一些知识点,和宋代喝茶用什么器具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现代人的喝茶方法是从哪个朝代之后出现的
1、历史记载,隋文帝有脑病,通过喝茶治好。隋朝修建了京杭大运河,让茶叶走向大江南北。
2、到了盛唐,茶成了举国之饮,上自官员下至百姓都喝起了茶。唐朝茶传播,陆羽功不可没。这一时期,有了煎茶法:备具-烤茶-碾茶-煮水-煮茶-赏沫-斟茶-传饮。
3、宋朝文化兴盛,平常生活也艺术化。宋朝的茶名可以感悟到文艺气息,龙团凤饼之茶,玉龙胜雪之茶,还有宫廷秘传的绣茶。宋朝不仅仅喝茶,还把茶作为娱乐工具。最盛行的玩法是点茶法,将茶沫放入茶盏中,先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均匀,然后用竹筅反复击打产生泡沫,谁的汤花更白保持更久就是胜者。还有更高级的玩法,分茶,让汤花变为图案甚至诗词。
4、唐煮宋点明冲泡,我们现在的喝法就是明朝开始。朱元璋时代,开始流行泡散茶。新的饮茶方式还带动了茶具的变革,出现了白瓷、青花瓷、紫砂等器具。
5、现代的制茶技术也起源于明代,改蒸青为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同时各种茶类也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6、普洱茶在清代名重天下,皇宫里有夏饮龙井冬饮普洱之说。普洱茶成为皇室贡茶,并作为国礼赠与外国使者。
二、明代壶泡茶的呈现方式
1、散茶的真正流行是明代洪武二十四(1391)以后的事,据《野获编补遗》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由此“开千古茗饮之宗”,散茶于是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2、明代的散茶种类繁多,虎丘、罗岕、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大盘、日铸等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茶类,这些散茶不再需要碾罗后冲饮,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陈师道记载了当时苏、吴一带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壶泡法;而当时杭州一带的烹茶法与苏吴略有不同,“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其实无论是壶泡还是撮泡,较之前代更加简便,而且还原了茶叶的自然天性。
3、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泡,前代流行的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具皆废弃不用,宋代崇尚的黑釉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镇的白瓷。屠隆《考般木余事》中曾说“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张源在《茶录》中也说“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因为明代的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纯昏,但不入茶”,用雪白的茶盏来衬托青翠的茶叶,可谓尽茶之天趣也。
4、饮茶方式的一大转变带来了茶具的大变革,从此壶、盏搭配的茶具组合一直延续到现代。
5、茶壶在明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此之前有流、带把的容器皆称之为汤瓶,亦谓偏提,到了明代真正用来泡茶的茶壶才开始出现,壶的使用弥补了盏茶易凉和落尘的不足,也大大简化了饮茶的程序,受到世人的极力推崇。
6、虽然有流有柄,但明代用于泡茶的壶与宋代用来点茶的汤瓶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明代的茶壶,流与壶口基本齐平,使茶水可以保持与壶体的高度而不致外溢,壶流也制成S形,不再如宋代强调的“峻而深”。明代茶壶尚小,以小为贵,因为“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真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似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无不可。”
7、明代的茶具从材质上来讲,以瓷器和紫砂为主。明代景德镇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全国的制瓷中心转移到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等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进,而明代仿宋代定窑、汝窑、官窑、哥窑的瓷器也很成功,特别是永乐朝烧制的白瓷,胎白而致密,釉面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韾,明如镜”的特点,时人称之为“填白”,以“填白”釉烧制的茶盏,造型稳重,比例匀停。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茶盏唯宣窑坛盏为最。质厚莹玉,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嘉窑心内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花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注酒亦然。惟纯白色器皿为合最上乘品,余皆不及。”这里提到的坛盏是指道教做法事时用到的供器,其中嘉靖皇帝在金箓醮事时用的坛盏最有代表性,其内底心通常用青花书“茶”字。
8、明代散茶的冲泡又直接推动了紫砂壶艺的发展。宜兴位于江苏省境内,早在东汉就已生产青瓷,到了明代中晚期,因当地人发现了特殊的紫泥原料(当地人称之为“富贵土”)紫砂器制作由此发展起来。相传紫砂最早是由金沙寺僧发现的,他因经常与制作陶缸瓮的陶工相处,突发灵感而创作了紫砂壶。据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载,紫砂器制作的真正开创者应是供春,供春是明正德年间的学仕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供春在一旁侍读,聪慧的他向金沙寺僧学习了紫砂制作技法,制成了早期的紫砂壶,供春遗留下来的紫砂作品廖廖,但他却是宜兴紫砂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人。
9、明代的紫砂名家有董翰、赵良、袁锡、时鹏,其后时大彬成为一代名手,其制壶“不务研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因时壶“大为时人宝惜”,当时就有人仿制时壶。时大彬后还出了不少名家,如李仲芳、徐友泉、陈用卿、陈仲美、沈君用等等,紫砂在明代得到极大的发展。
10、因紫砂土质细腻,含铁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用紫砂壶来冲泡散茶,能把茶叶的真香发挥出来,无怪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因此紫砂壶一直是明代及以后茶壶的主流。
三、宋代的斗茶的饮茶方式属于什么
1、宋代的斗茶的饮茶方式属于抹茶法。抹茶法是指将茶叶磨成细末,然后冲入沸水,用茶筅搅拌均匀后饮用的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中国唐代,兴盛于宋代,尤其在文人雅士中流行。斗茶是宋代的一种风俗,是指通过比赛来品评茶叶的质量和口感,也是抹茶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2、在斗茶过程中,参赛者需要将茶叶磨成细末,然后用沸水冲泡,用茶筅搅拌均匀后,观察茶汤的颜色、香气、滋味等指标,以评判茶叶的优劣。
四、宋代的饮茶方式是怎样的
1、宋代变唐代煮茶为点茶,饮茶时先把精细的茶末用开水冲点,并用茶筅(xian)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溶为一体,然后趁热饮用,这就是所谓的“点茶”。
2、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品位高下。根据点茶法的特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
3、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三斗二胜。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蔡襄《茶录》的第一句是“茶色贵白”,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好的茶汤要有一层极为细小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不好的茶汤点过不久,茶就与水分离开来,称为“云脚散”。为了不使云脚散,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最好还能“咬盏”。
五、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
1.烧水:在斗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烧水。宋代人喜欢用青石筒烧水,水烧开后,会随着水蒸汽弥漫而带出一点青石香气,从而烘托出茶香。
2.泡茶:泡茶一般使用紫砂壶或白瓷壶,用盖盖住茶叶,保持水温稳定。宋代人讲究茶泡得要饱满,所以在灌水的时候要翻动壶身,让茶叶和水充分融合。
3.斟茶:斟茶是一个非常讲究的环节。首先,要先将茶水倒入茶碗中,然后用碗沿斜斜的方式将茶水斟出来,让茶味和香气发挥得更加充分。
4.品茶:宋代人品茶具备很高的品味,他们通常会品评茶汤的颜色、香气、味道和口感,以及茶叶的品级、产地和储存等方面。
5.赏花:在斗茶的过程中,常常会观赏花卉,这也是宋代士人斗茶的一种传统文化。士人通常会在花前斗茶,品味茶香、赏赏花景、聊聊人生,形成了一种雅致的文化氛围。
宋代主要饮茶方式和宋代喝茶用什么器具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人生本无事且饮一杯茶,如何在繁忙中找到宁静?
2025-06-22 04:38:04这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平静。但是,很多人却无从下手,不…
介绍茶叶中的成分和泡茶方法-为什么茶叶泡出来发麻呢
2025-05-18 20:45:41问为什么茶叶泡出来会发麻?茶叶泡出来发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茶叶中含有一些成分,如茶多酚、咖啡因等,这…
洗尽风尘「品一杯清茶洗去风尘沧桑」
2025-04-11 11:18:27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品一杯清茶洗去风尘沧桑和洗尽风尘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