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无色有味「茶中无味是大味」
“如果你把自己放大成一个更大的连接,你会发现你所有的经历都只是一场游戏。总会有一些事情和人让你开心,痛苦,化学反应一次。经历每一刻才是最重要的。”这时候我就释然了,放下了很多坚持,包括茶。
第一次喝茶的时候,被茶误会了。我喜欢大火重口味的茶,香气霸道,口感滑厚,富有冲击力。人生总有这么一个阶段,青涩,莽撞,充满活力。我喜欢喝最烈的酒,骑最快的马,喝最烈的茶。人生就是一个消化、体验、燃烧的过程。茶既不贵也不能喝。真的,当时就陷入了对茶无止境的追求:乌龙茶,要不是当季新茶,不是上品茶,没有茶味,配称“乌龙茶”吗?
好在这段时间过得很快。好在有老枞水仙这样的好茶,可以教会我们什么叫老火吃够,返璞归真。好茶有“好”的品质,有自然的质感。30岁以后,每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总是无限悲伤,你会看到更多的眼角皱纹和白发。但是岁月在赋予我们老年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分辨这种“好”的天赋。当你遇到一杯好茶,你几乎可以直观地感知到自然的质感。
当然,你想喝什么。不管是什么茶,不管看起来有多美,多不起眼,都要亲自开汤泡一泡,看看她的汤色,尝尝她的味道,才能真正知道是好是坏。在中国禅宗史上,唐代有一位禅师,就是赵州禅师。他留下了《有茶》的公案,影响了无数禅茶爱好者。这个案例是这样的:有两个和尚去肇州观音寺参观,肇州禅师问其中一个,你来过吗?和尚回答:不是,是赵禅师叫他喝茶的。问另一个人,你来过吗?甲:我一直在这里。禅师赵还是说,有茶。大师不明白,就问:“你没来过,就让他喝茶吧。你既然来过,为什么还要让他喝茶?”赵师傅叫他,“师傅!主忙应了一声“到了”,相当于答应了。赵周禅师对他说:“你也要喝茶。".
后来很多禅宗圣贤都用这个公案来提文人,无数禅宗人士都被这个公案所启迪。大家对“有茶”这个典故做了各种各样的理解和猜测。我的理解是“有茶”就是先“吃”。听别人说赵州是什么样子,看看拓片就知道赵州是什么样子了。这不是赵州,赵州甄姬,这不是在塔,它原本是在茶冥想。
所以,“无味”,首先要和生活中的真实去接触,去体验,去碰撞,“品味”!这是第一个“味道”。
“美味和无味”在第63章《老子》中发音。“不务正业,不务正业,没品味。”意思是从味道中品味一种无味,从无味中体味一种味道。弘一法师是当代著名的高僧。他的书画都很完美。就是这样的和尚,生活很平淡。一天,他出家前的一个朋友来看他,当时他正在吃午饭。朋友发现只是一碗米饭,一碟咸菜。朋友忍无可忍,问:“这咸菜是不是太咸了?”弘毅大师回答说:“咸的味道很咸。”吃完饭,他倒了一点热水,在碗底涮了一点咸菜汤,又倒了一杯白开水。朋友忍不住问:“你不喝茶吗?喝白水不觉得淡吗?”弘毅大师笑道:“开水虽淡,尝起来也淡。”
光,有一种崇高的韵致,光,有一种历练的世界。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品味,都有值得你充分考虑的地方?
所以茶中的第二个“味”是“无味”。只有把自己放大到另一个更大的空间,才能感知和体会到更深更丰富的味道。要“味”到“味”,首先要由味转味,放空自己,放下执着和固执。不是别人说岩茶最好喝,也不是别人说观音天下第一再喝观音。就是在茶室里品味世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是谁。
茶无味,茶中无味是大味。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